急性出血性凝血功能障碍是指血液凝结能力在急性期受到损害的一种病理生理状态,临床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出血,可危及生命。当机体受到严重创伤、大出血、感染、肝肾功能衰竭、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等病理状态刺激时,可能会出现凝血因子迅速消耗、合成减少、功能失常,继发纤溶亢进的异常情况,导致凝血系统的急性功能障碍。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是急性出血性凝血功能障碍的重要诱因
根据临床表现,急性出血性凝血功能障碍可分为显性出血和隐性出血两种类型。显性出血以皮肤黏膜出血为最常见,如鼻出血、牙龈出血、皮下血肿等;重要脏器也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出血,严重者可见脑出血、消化道大出血、肾盂积血等。隐性出血较隐秘,表现为微循环病变,常需要依靠凝血指标的异常来诊断。
急性期凝血功能障碍若不能得到快速纠正,结果可能极为严重。大出血可以导致失血性休克、重要脏器缺血坏死;弥漫性微血管凝血可致多器官功能衰竭。殷实的统计资料显示,急性期凝血异常与疾病预后明显相关,增加患者的病死率。所以,及时评估凝血功能状态,对危重患者的救治极为重要。
目前,临床上评估凝血功能主要通过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纤维蛋白原含量等指标来间接反映。但这些指标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 反映的是静态的凝血状态,无法监测凝血动态变化;
• 主要通过血浆体外凝血反应评估凝血功能,与体内凝血情况存在一定差异;
• 未能全面的检测凝血系统各环节的功能,如缺乏对血小板功能的评估。
这就需要一种新的检测手段,能够动态、全方位地监测凝血功能,以更准确地指导临床治疗。我们的凝血和血小板功能分析仪正是这样一种新型的诊断装置。它能够检测全血凝血激活时间(ACT)、凝血速率(CR、反应纤维蛋白生成速率)和血小板功能(PF)三项关键指标,全面评估凝血系统的功能状态。具体优势包括:
• 采用全血检测,操作简便,更接近体内凝血反应,结果更可靠;
• 包含血小板功能检测,能反映血小板在凝血中的作用,评估更全面;
• 采用动态监测,可以连续观察凝血全过程,监测凝血状态的变化;
• 结果直观,医生可以快速判断凝血功能状态;
• 可用于术前评估和术中监测,为降低围术期出血风险提供支持。

可诺医疗的凝血和血小板功能分析仪15min即可模拟凝血过程,一条曲线3个指标
该设备可广泛应用于包括重症监护室、急诊科、产科、心胸外科等部门。对于急性出现凝血障碍的危重患者,这项新技术的应用,将可为医生提供更丰富的信息,以指导后续的液体治疗、药物干预以及血制品输注,以更好地控制病情,改善预后。
例如,在重症监护室,对因感染、肝肾功能衰竭等引起凝血异常的危重患者,我们的设备可以进行持续动态监测,追踪整个病程中凝血功能的变化,为医生判断病情好转或恶化提供依据,以及评价药物和血制品治疗的效果。 在心血管手术中,该设备可用于术前评估患者凝血状态,预测出血风险;术中监测凝血指标变化,评估出血情况;术后检测凝血功能恢复情况,指导后续的抗凝治疗。
总之,与传统的静态、间接的凝血检测相比,我们的凝血和血小板功能全自动分析仪,通过新颖的技术手段,实现了对凝血系统的多参数、动态、全过程检测。这项创新不仅填补了检测手段的空白,更将为临床凝血功能评估带来更科学、便捷的新选择。相信随着临床应用的不断开展,这一诊断新技术必将提高急性凝血功能障碍的诊治水平,造福众多患者。